《伯多祿五世劇院》芭蕾舞劇崗頂獻演圓滿落幕 百年劇院見證中葡文化交融藝術盛宴
6月28日晚,星光映襯下的中國首座西式劇院——澳門崗頂劇院(伯多祿五世劇院)華彩綻放,由澳門現代芭蕾藝術學會傾力打造的原創現代芭蕾舞劇《伯多祿五世劇院》在此上演並圓滿落幕。這場融合歷史建築與現代表演的藝術盛事,吸引了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宣傳文化部副處長徐東傑、澳門文化局演藝發展廳廳長郭妙瑜、澳門教育及青年發展局教育資源廳廳長鄧偉強等嘉賓,以及眾多本地與遠道而來的藝術愛好者共襄盛舉。
年劇院化身舞台主角
歷史與藝術深度對話
自1860年落成以來,伯多祿五世劇院一直是澳門多元文化碰撞與交融的象徵。本次演出以劇院悠遠歷史為靈感源泉,進行了一次大膽的藝術探索。製作人兼總導演舒琴表示,這是一次「利用舞臺表演活化世界遺產,豐富空間內容,提煉屬於空間原本故事」的嘗試。舞劇不僅以劇院原名命名,更深度考察其歷史史實,通過現代芭蕾結合戲劇的表現手法,將劇院本身及其陳設——如大榕樹、柱子、水晶燈等——幻化成角色,跨越百年時空,重現曾在此發生的歷史場景:國王加冕儀式、貴族舞會、愛神傳說、澳門首次放映電影,乃至亞洲巡演的歌劇《蝴蝶夫人》、《塞爾維亞理髮師》和《茶花女》的片段,都被巧妙地融入舞劇情節。舞者們以優雅而富張力的肢體語言,將西方藝術形式與東方敘事美學巧妙結合,引領觀眾沉浸於一場「邊走邊觀劇,邊認識劇院」的獨特體驗,賦予這座百年建築嶄新的藝術生命力,使其再度成為中歐文化交流的聖地。
製作人兼總導演舒琴
四地精英聯袂
中葡情緣當代呈現
舞劇取材自葡國詩人賈梅士與中國妻子的愛情傳說,匯聚了來自內蒙古、廣州、香港及澳門本地的頂尖舞者共66位演職人員(其中53位為本地居民,13位來自大灣區城市)。不同地域的藝術風格在舞台上碰撞融合,草原的豪情、嶺南的婉約與港澳的現代張力交織,為這段跨越文化的愛情故事注入了豐富的情感層次,淋漓盡致地展現了澳門作為「中西文化交匯點」的獨特魅力。舒琴導演特別感謝全體演職人員的付出,尤其是本地幕後團隊(包括灯光舞美設計丁加敏、排练老師詹依宁、梅永红、宋涛,服装設計Kaby、音乐製作Norman、化妆造型安仪、攝製團隊澳門週報、後臺執行監督馬妹、陳伯等)的專業投入,讓作品得以在舞台絢麗綻放。
「旅遊+藝術」創新實踐
票務售罄反響熱烈
本次演出是澳門推動「旅遊+藝術」融合的重要實踐。特別選擇夜間時段在世界遺產建築內上演,為觀眾提供了極具沉浸感的文化體驗。原定於6月28日晚21時的首演場次門票一經發售即告售罄,應觀眾熱烈要求,主辦方特別加開18:30的開放彩排場(Open Dress Rehearsal)。兩場演出均座無虛席,反響空前。觀眾普遍表示,在百年劇院中欣賞這部原創芭蕾舞劇,不僅是視聽盛宴,更是一次深度的歷史文化之旅,深切感受到本地文化的獨特魅力。
各方鼎力支持
藝術永續流傳
演出成功離不開各方支持。澳門現代芭蕾藝術學會衷心感謝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旅遊局的鼎力支持,以及澳門文化發展基金、東方基金會、崗頂劇院業主會(特別感謝余錫僖先生及劇院工作人員)的協力相助。學會表示將繼續以藝術為紐帶,推動澳門文化傳承與國際交流,為觀眾帶來更多跨越時空、融合東西的藝術傑作。演出雖已落幕,但藝術的迴響與文化交融的光輝,將在這座百年劇院和澳門這片土地上持續流傳。本次演出主辦方亦會製作成全程的微電影形式的影片,期待澳門現代芭蕾藝術學會的下一部精彩力作,共同見證澳門文化藝術的璀璨未來。